导航菜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34句文案精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1、忧患(能激励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2、(强调“发”和“举”的区别。补充:发是被任用,舜的时代是原始社会,民主性强,他被众口称赞,最终尧禅天下与他,他当上了帝王,是自下而上。其余几人是被权臣举荐,被君王任用为大臣的,是从上而下。)

3、好朋友参加作文竞赛落选,心情异常低落。你打算写一段话安慰、鼓励他……(要求:使用排比,注意句式和顺序。)

4、回到齐国,齐桓公即拜管仲为国相,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管仲以其卓越的谋略,使齐国民足、国富、兵强。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因为帮助齐桓公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桓公尊为“仲父”。

5、请概括回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类人。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经得起考验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的人)

6、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7、傅说出身于奴隶,但天资聪慧,勤学好问,善于思考,抱负远大。由于傅说掌握了不少生产技术,特别是他在治理水患中因发明“版筑法”而闻名远近,又懂得许多人间哲理,有很强组织能力。所以傅说成为奴隶中的领导者。

8、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9、由于录课的正式性,学生们正襟危坐,少了许多上课的发散性,老师站在一个位置,动作死板,不利于与学生交流,缺少了与学生单独交流的机会,教学效果生硬。

10、设计意图:板书设计不宜繁琐,一定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引导过程,让学生课后看着板书就能知道本节课在学什么。此板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目标,展示学习思维过程,即:辩什么、如何辩、怎样实现雄辩。

11、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

12、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13、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1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5、设计意图:基于教科书“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推荐学生阅读,既拓宽思维,又为九年级学习《孟子》打下基础。同时,积累名言警句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6、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了解有关人物及其故事。

17、在百里奚等的辅佐下,秦穆公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僻处一隅的秦国强大起来,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因为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帮助秦穆公取得霸主地位,为秦最后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所以秦人对百里奚口碑载道,一直传颂不绝。

18、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1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明确)

20、温总理在四川发生地震的时候,说过“多难兴邦”,你认为这句话与什么有关?(忧患意识)

2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22、开头这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这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点?共同点:出生贫贱、历经磨难、终有成就

23、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24、凡报面试实战班的同学,笔试未过,只要凭已经考过的笔试成绩单可以享受我们育丁教育提供的笔试全程班(不含书本资料),书本资料需要另购。

25、教学难点:品析文章的排比,体会孟子的说理特点。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重点句子的翻译,教师应写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另外,教学环节也有必要做调整,先翻译课文,整体感知,再分析写作方法及内涵。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学生不能够畅所欲言。总而言之,今后的教学,应多从学情出发,不能太高估学生的能力,而是要慢慢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多锻炼,多积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篇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27、《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孟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地域特点,我选取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8、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29、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0、百里奚,原是虞国的大臣,可虞君昏庸,没重用他。虞国被晋国灭亡后,他成了俘虏。晋君又把他送给秦穆公的夫人做侍从。百里奚从秦国出逃,可是才逃出国境就被楚国人抓住。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有才能的人,就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来。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秦穆公和他谈了三天三夜,对百里奚更了解了,于是把朝廷重任交给他。

31、秦穆公见陪嫁家臣中有百里奚之名,而不见其人,很奇怪。一问秦穆公才知百里奚贤智,是不可多得的人材。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于无贤才辅佐。一听喜出望外,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

3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33、师引导:推而广之,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昏君,从商纣王到胡二世到汉灵帝到隋炀帝等等,甚至晚年的齐桓公,他们坐享安乐窝,是揣着明白装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