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简短又打动人的现代诗22句文案精选

简短又打动人的现代诗

1、那静物画中的种种色彩以其自身存在的强度震颤。

2、一如从前那样美丽很简短的优美现代诗11《错误》

3、如果一个男孩子有文学细胞,那在谈女朋友的时候确实是有优势。特别是会写一手好诗,那更魅力倍增,但对我来说,这却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扰和无奈。

4、结合具体文本来看,北岛的《回答》可谓“名满天下”,很大程度上被看作诗人北岛的名片,就像《相信未来》之于食指一样。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简化和误读的危险,但同时不能不看到,这其中也是有原因、有一定必然性的。它的起始便是“高声部”的,可谓壮怀激烈、振聋发聩:

5、牛怀斌却用他近40年的苦难书写了一本大书,一首大诗,他的精神存在本身就是一首具有社会性质的作品,他的文字里有一种血液流淌的动态,我们通过文字就能看到他对于生活的渴望,对阳光的热爱,他是积极地用诗歌、用文字召唤生活的诗人,他的写作具有精神性,我们来看他的部分作品:“我苦心孤诣的写作/常常赢得乌鸦欢快般的啸叫”,可以说,牛怀斌在诗歌创作中似乎缺乏一种打破桎梏的勇气,他对于外界的学习很多,但在意象和语言上无法突破自我。

6、在对志丹诗群认识的过程中,自当有遗漏和不足之处,仅把笔者所了解的部分做一个简单的叙述,在这次志丹诗人群体调查中我们没有发现00后诗人的身影,或许他们还在上学没有被发现。但在各大文学杂志的目录上我们不难发现已经20岁左右的00后诗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而志丹如果在诗歌传承不断裂的情况下也会涌现出一些年轻面孔,在中小学里甚至会出现更为年轻的10后诗人,他们的语言风格是完全革新的,但我们丝毫会记得奠基志丹诗群的前辈诗人为我们铺下的语言道路是宽广的,既要接纳新鲜血液又不能抛弃坚持传统的长者精神。从全国广大的诗人群体来说,志丹绝对不是盛产诗人的地域,也不是发酵好诗的沉淀池,但志丹诗群用他们的写作精神在文学版图上标识了属于他们的一页。

7、1985年,是王小妮诗歌最凶险的一年。那一年,她写的是“恶”。 

8、江南的巷子深细窄长,在雨中更是平添了更多的柔美,和更多或缠绵或淡漠的愁绪。这种熟悉而又迷离的形象,与一把油纸伞,佳人,一起出现。一经出世,便注定了他的不凡。雨巷诗人的美名名扬四海,直到今天。

9、北岛这一时期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以“情感”取胜,另一类则以精神、理性见长,以深刻性、批判性、紧张感取胜,其影响最大的也基本都是后者。这一类作品大概在191974年已较明显,可以看出北岛诗歌的某种变化或者变化之趋向:社会性更强,有明确的批判意识,战斗者的姿态,情感态度更为决绝、峻急,充满分裂、痛苦与荒谬感,意象跳跃,富于暗示、歧义,作品较为晦涩、多义,具有更多的现代主义成分。《太阳城札记》写于1974年,但其现代主义特征已相当明显,其简短的“箴言”背后连接着广阔的意义空间,语词之间的弹性与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在总体上不同主题词之间又具有了结构意义甚至戏剧性,形成了有力的召唤结构。在两首副题均为“献给遇罗克”的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将处于两个极端的意象进行并置的典型的“北岛式”表达。“从星星的弹孔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宣告》),这两行诗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星星与弹孔,血红与黎明,星星与黎明,弹孔与血红,等等,其意象的内涵、意象的组合方式都极具张力,富有深意。而“以太阳的名义/黑暗在公开地掠夺”(《结局或开始》)也同样含义丰富:太阳与黑暗、黑暗与公开、太阳与掠夺,相互之间产生了多重的扭结和化合反应。北岛这一时期的许多诗其意象的能指与所指相分离、疏离,象征、歧义、反讽、暗示、悖谬等艺术手法非常普遍,诗句的意义指向并不明确,往往具有深层含义和多重意味,有丰富的理解空间和可阐释性,比之一览无余的浪漫主义“抒情”也更为深刻、有力。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北岛在1980年代初曾说:“诗歌面临着形式的危机,许多陈旧的表现手段已经远不够用了,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我还十分注重诗歌的容纳量、潜意识和瞬间感受的捕捉。”(4)实际上这些艺术手段在1970年代的中前期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并逐渐成为其自觉的追求。应该看到,现代主义诗歌的发生在当时并不是个别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根子、芒克、多多、江河、林莽等这一时期的创作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特征,除极个别的例子外,也大多能看到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转化的痕迹。

10、“北岛体”的诗句极端、绝对,斩钉截铁,直截了当,简洁而有力:要么肯定要么否定,要么黑要么白,要么爱要么恨,绝少含混不清、混沌不明,绝少中间状态与过渡阶段。如他的《一切》中所说:“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有注释,/一切信仰都带有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这样的判断难免不严密、不全面,过于绝对化,也很难经得起推敲,但它却是最有力的,虽有其偏激但仍不无深刻,质地坚硬、不屈不挠、桀骜不驯。这里的世界图景被高度简化了,是/非、黑/白、美/丑、奴役/自由、压制/反抗、光荣/耻辱……“一切”都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价值判断清晰,价值立场分明,拒绝暧昧、混沌、中庸。这显然和这一时期北岛对世界、社会的认识有关,其中有一种二元对立的模式:黑暗是要否定的,光明是要拥抱和追求的(而没有顾及两者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和相互转化);过去是要否定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而没有顾及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连续性,“现在”不可能完全断裂于“过去”,“过去”也不可能完全地“过去”);专制是落后的,应该被废除,自由与民主是进步的,值得全身心去捍卫(而脱离了历史具体性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将价值绝对化的同时也使它失去了现实基础)……这种思想方式在时间上信奉“进化论”的时间观,“日新,日日新”,现在好于过去,未来好于现在,在不断的“否定”中实现进步,这是北岛诗歌中如此峻急的怀疑主义的一个原因所在。其次,在空间观念上,是否定“此地”,而趋附“他处”、“彼岸”,如其《界限》中所言,是“我要到对岸去”,“对岸”才是合乎理想的,此时此地的“现实”则只能是一个出发点、起点,而非终点。再次,关于社会、历史、“人”,作者认为是有价值、有真相的,而且这种价值、真相是唯一的、不容置疑的,是终极性、至高无上的。正是因此,北岛的诗歌才呈现了一个黑白分明、正邪两分、善恶对垒的世界,这里面实际上包含了“青春期”的北岛一往无前、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激情与想象。这种想象又与此后作为“新时期”的历史的“青春期”高度契合,其在1980年代初的走红也在情理之中了。

11、十多年后,我痛感:时间的无情,超过了世上心肠最狠毒者。 

12、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男人光鲜的履历。最早入北京大学政治系学习,三年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二年后再入世界级名校英国剑桥大学。

13、60后里有诸如崔炜这样曾获得冰心散文奖的散文名家也曾在早期用诗句开始了文学的里程,崔炜于09年在诗刊上发表的《月色》带着上世纪的朦胧诗的语言特点向我们走来,当然他是一个善用语言的工匠,在散文里能够成熟地使用故事里的器物来遮掩住一部分情感,从而收拢起情感的溢流。这样的写作无疑得益于他早期在诗歌中对于语言的探索,又如他在本世纪初写下的诗句“南下或者北上/迁徙或者跋涉/承受着生命枝头结满硕果的诱惑/总想留一地很长很长的芬芳”。在那个时期他已经具有了对语言发展趋势的先锋认知,用结合度更高的句子来呈现场景时效果会更好,他在后来的散文写作中也依旧没有摒弃他在诗歌探索上的巨大收获。

14、他来了一趟人间,踯躅了二十五年短暂的光阴。如今山海关的铁轨还在,他是否已上了天堂?

15、在诗中:她已是一个沉默无声的人(《不反驳的人》);一个不知道怎样过下午的人(《晴朗漫长的下午怎么过》);一个拒绝了整个世界的人(《通过写字告别世界》)……一个只在房间里写字的“东方帝王”(《这样想然后那样想》)…… 

16、回想一下八十年代初,王小妮那些像泥土新新露珠滚荡一样的清新之诗,不是让人感到恍若隔世吗? 

17、此外,相对于初中生来说,现代诗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点:

18、90后诗人对于社会的认识是多元化的,因此在大多数90后写作者还没怎么露面的时候,尚子熠这样年少成名的青年作家显得更具传奇色彩,他近十年在更广阔的土地里滋养出了更多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文学构建。我们来看看他深邃的文笔:“风声传播着高原法则/大地不为所动/唯有人/各有各的悲欢”,非常简短的两句诗便把高原厚土和变幻的人阐述地淋漓尽致,诗歌语言的功能在他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什么是好诗?我认为是尚子熠对于世界的认知在他笔下顺畅的书写,就如写道“每当离故乡远一点/心底的痛便添一分”这句诗,我的心也跟着故乡的那根血脉隐隐作痛,能够讲述清楚社会哲理和社会关系的诗歌,能够在文字最简洁的形态承载了它最大的建构,就是他天赋的显现,因此我毫不怀疑地认为尚子熠应该是这片土地上最具灵性的90后诗人。

19、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

20、诗歌是美的,要让平凡的事物放发出美的光彩,就要通过想象。想象是美的源泉,也是诗意的仓库。

21、王小妮,先天具有一种排斥群体的性格。过去的年代,不但在时间中过去,更在空间上被她的一双手推向了远方。